2024-04-01
近日,市场监管总局联合教育部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农业农村部、商务部、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《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,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,即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等为原料,经工业化预加工,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,并对预制菜原辅料、预加工工艺、贮运销售要求、食用方式等进行了界定。(3月22日《工人日报》)
不仅是外卖大量使用预制菜,堂食也越来越多地使用预制菜。对于商家而言,使用预制菜更“高效”和便宜,性价比更好,也更标准化。商家尤其是一些外卖店,每天要销售大量的外卖,如果是现炒,会影响效率,使用预制菜,能够让出餐速度更快,还能节省门店租金,节省雇佣厨师的费用,食品安全也更有保障。这让越来越多的餐馆企业开始使用预制菜。
预制菜市场只要规范发展,就能对社会带来不少好处。比如,工业化的规模效应能够保障品质,让食品安全更有保障,也能方便消费者。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“提升净菜、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。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”。所以,要做的是促进预制菜规范发展,而不是把预制菜“一棍子打死”。
当前预制菜的问题在于欠缺相应的标准。虽然,目前现存有效的经地方政府、行业组织发布的预制菜团体标准、地方标准有164个,加上一些企业标准,总数超190个,但这些标准至多属于行业标准,预制菜行业存在国标缺失。比如去年9月,教育部认为预制菜“不宜推广进校园”,原因就是“当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、认证体系、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”。
现在预制菜行业国家级新规发布,有利于弥补国家标准的空白,有助于遏制预制菜乱象,促进行业健康发展。要用新规这一“清水”好好清洗混乱不堪、泥沙俱下的预制菜市场了。
预制菜新规的亮点不少,比如,禁止添加防腐剂;预制菜的贮存、运输及销售环节要保持冷藏或冷冻条件……据了解,七成以上预制菜加工企业仍处于小、弱、散的状态,这也是预制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的重要原因。预制菜新规提升了行业门槛,“实力不够”的个体工商户和作坊式加工企业,将难以再“浑水摸鱼”,有利于行业优胜劣汰,健康发展。
不少餐饮企业并不会明确告知消费者使用了预制菜,这还逐渐成了餐饮行业“潜规则”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,消费者享有知悉商品和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。预制菜新规要求,“使用预制菜须明示”,就能打破这一“潜规则”,保障的是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,能够让消费者明白消费。
徒法不足以自行,要让新规落到实处,还需要引导与推动预制菜生产企业提高创新研发能力,需要引导与培育行业良性发展,需要久久为功、多方发力、多措并举,从而让预制菜成为“明白菜”“安全菜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