审讯室里的“话术陷阱”:这些提问方式可能是诱供

2025-02-06

1.预设结论提

 

        “你昨天在那个仓库偷东西的时候,有没有被人看见?”该问题直接预设被讯问者实施了偷东西的行为。

 

      “你就是因为嫉妒他,所以才把他的车刮花了,对不对?”将“嫉妒”和“刮车”两件事预设为事实来提问。

 

2.暗示性提问

 

     “你看,其他人都已经说了,你也别扛着了,快承认吧。”暗示其他人已指认,给被讯问者造成心理压力。

 

       “你要是早点交代,对你肯定有好处,不然等我们查出来,后果就严重了。”暗示交代就有好处,不交代后果严重。

 

3.以偏概全提问

 

     “你一贯手脚就不干净,这次肯定也是你偷的,是不是?”用“一贯”来暗示此次也是同样行为,以偏概全诱导承认。

 

      “你之前有过打架的记录,这次伤人肯定和你有关,你就说怎么回事吧。”以过去打架记录关联此次伤人事件,诱导被讯问者承认。

 

4.混淆事实提问

 

       “你那天晚上9点在酒吧喝酒,然后10点就去作案了,对吧?”如果被讯问者实际在酒吧喝酒到11点,这种混淆时间的提问诱导其承认错误时间线的作案。

 

       “你用的那把刀是黑色的,刀刃有10厘米长,对不对?”若实际情况并非如此,通过错误描述诱导被讯问者确认。

 

5.诱导猜测提问

 

      “你想想,是不是因为你当时太紧张了,所以才把钱包落在现场了?”引导被讯问者往“紧张落钱包”这一方向猜测并承认。

 

       “你应该是不小心把他推倒的,然后他就撞到桌子上受伤了,对吧?”诱导被讯问者按照这种“不小心”的情节进行承认。



6.强硬定性式提问


       “监控都拍到你在案发时间出现在现场了,不是你偷的还能是谁?别狡辩,赶紧承认!”审讯人员没有给你阐述自身情况的机会,直接强硬认定你就是罪犯,用“别狡辩”这类话语打压你,逼你承认。


7. 利益诱惑式

       “只要你承认是你偷的,我们可以帮你向法官求情,判得轻一点,甚至争取缓刑,你也能早点回家和家人团聚。”利用你渴望从轻处罚、与家人团聚的心理,以利益为诱饵,诱导你承认没有做过的事。


8. 虚假证据误导式


      “现场发现的脚印和你的鞋子尺码完全吻合,指纹也和你的匹配,你怎么抵赖?”审讯人员虚构了脚印和指纹证据,让你以为证据确凿,无可辩驳,从而诱导你承认盗窃。

媒体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