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7-02
近日,安徽凤阳村民反映厕所改造补贴遭冒领的新闻,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。
2025年6月,安徽滁州市凤阳县枣巷镇花园湖村多位村民反映,2021年他们完成厕所改造后,3000元补贴被冒领且存在冒名签署验收表问题。
根据《凤阳县2020年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实施方案》,农户改厕验收合格后可获3000元奖补,但该村101户采用“乡镇统建”模式,资金被直接拨付给施工单位安徽明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,村民未实际领取。
村民称,施工单位仅在部分家门口放置马桶,其余工程由村民自行完成,但验收表却被伪造签名。 2023年村民询问村干部时被告知“12月发放”,但直至2025年5月官方回复仍称资金已拨付施工方,并称部分代签系因工期紧张。
事件曝光后,凤阳县纪委迅速立案调查,发现项目存在招标违规、施工验收不实等问题,已对花园湖村主要负责人停职,对枣巷镇及该村5名责任人立案审查。 三刀认为,民生无小事,枝叶总关情。
验收合格的农户本应能拿到3000元补贴,可101户村民等来的不是真金白银,而是施工方的“空手套白狼”。
更荒诞的是,就连验收表上的签名也被村干部“代劳”了,理由竟是“工期紧张”——敢情农民的权益就像菜市场的烂菜叶,能随便让人挑挑拣拣?
这种“雁过拔毛”的操作,让我想起了一句老话:“县官不如现管。”
在基层权力的灰色地带,一张伪造的验收表、一个代签的名字,就能把惠民决策变成个人提款机。
其实,安徽凤阳的这起事件,不过是基层“微腐败”的冰山一角。
像甘肃武山的村支书能贪污10万元惠农资金,河南柘城的自然资源所长敢收22万元“协调费”。
这些“蝇贪”虽单笔金额不大,却像“白蚁”啃堤坝一样,慢慢“蛀空”了百姓对相关部门的信任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这种“腐败”往往会形成利益链条。
在凤阳事件中,施工方借用资质中标,镇村干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最后工程款顺利拨付,村民却两手空空。
这种“共谋式腐败”,几乎让决策执行的每个环节都成了权力寻租的温床。
而当凤阳县介入调查时,发现问题远不止冒领补贴这么简单:像招标违规、施工验收不实、资金流向不明…… 这些问题像“多米诺骨牌”一样,暴露出了基层治理的系统性问题。
另外,监督的失效更是让“腐败”肆无忌惮。
村民多次向12345热线反映,得到的却是“代签合理”的荒唐回复,这种“踢皮球”式的回应,让农民感叹:“打热线就像对着树洞说话,说了也白说。”
所以,要根治这种乱象,光靠立案、调查远远不够,必须下大气力查处“蝇贪蚁腐”,把权力关进制度的“笼子”。
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,他们更关心的是:补贴能不能直接到账?验收表能不能自己签字?村干部能不能少点“猫腻”? 这些朴素的诉求,才是真正的民心所向。
我们常说:“吃百姓之饭,穿百姓之衣,莫道百姓可欺。
”可在安徽凤阳,它却成了某些人讽刺的注脚。
当3000元补贴被冒领,当农民的权益被践踏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几个人的堕落,更是基层治理的深层问题。
文章最后,希望这起事件能让那些“雁过拔毛”的人明白:民心不可欺,民意不可违,任何打民生主意的“硕鼠”,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。
当然也不要忘了“利民之事,丝发必兴;厉民之事,毫末必去”的朴素誓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