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7-15
我是肆人。
01公众呼声,家长的焦虑与其说这起事件令人愤怒,不如说它击中了社会对“校园安全”最敏感的神经。孩子吃了什么,家长完全不知情;食品从哪里来,有无资质无人可问;监管巡查是否到位,程序成了“走过场”。公众的愤怒,源自知情权缺失、监督链脱节、责任压不下去。
当一顿饭都吃不安心,家长又怎敢放心把孩子交给学校?孩子的饭碗,怎么就成了谋利的“工具”?事件发生后,公安部门依法刑拘了包括幼儿园园长、投资人在内的8名涉案人员。甘肃省纪委监委也启动问责调查程序,将对属地管理、行业主管、监管责任落实等进行系统倒查。
02“校园餐”,暴露出多少监管死角?231名血铅异常孩子的身后,是几个令人痛心的问题:
民办园众多,监管力量薄弱,从食材采购到人员培训几无有效制度穿透。
涉案厨工非专业出身,无培训、无安全意识,凭一己喜好“染料入饭”。
园所日常巡查流于形式,食品留样成摆设,“不出事就没人查”的惯性暴露无遗。
天水市相关负责人已承认“监管培训严重不足”,纪检监察部门也已介入开展问责调查,涉及的责任链条正在一一厘清。与此同时,天水市政府多次公开表示,将全面排查所有民办园所食品安全问题,彻底堵住监管漏洞。教育、市场监管、卫健等多部门联合开展大整治,重塑全市校园食品安全链条。
推动“校园餐”走出灰色地带,迈向阳光厨房。
03教育部点名整治“校园餐”教育部在《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》通知中,将“校园餐安全”明确列为重点整治对象第一项,落实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—2035年)》和三年行动计划部署要求
“点名批评”,制度倒逼、责任下压、机制重塑的全链条动员。食品安全,不再只是食堂的事,更是党政部门的政治责任。这一事件的代价惨重,后果深远但我们也必须在痛点中找到变革的锚点,真正织密“从菜市场到餐盘”的全过程监管链条,真正打通“家长反映—学校反馈—部门响应”的快速通道,真正建立让每一口饭都经得起检验的校园守护体系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