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7-17
“上面的政策是好的,坏就坏在下面的基层执行时!”这句话在村头巷尾、田间地头时常能听到。老百姓对中央政策赞不绝口,可一提到身边的农村基层干部,却总免不了摇头叹气甚至愤怒指责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巨大的认知反差?是村干部真的变坏了?还是另有隐情?今天就深扒基层干部到底“坏”在哪?
一、确实有害群之马,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
不得不承认确实有害群之马,部分基层干部的腐败行为,严重损害了整个干部队伍的形象,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。在基层,贪污侵占成常态,那些克扣补贴款、扶贫款、吃拿卡要、权力寻租、雁过拔毛的行为,还有那些对上谄媚,对下蛮横,都让老百姓恨得牙痒痒。
据报道,在近年全国查处的基层违法违纪案件中,村干部腐败案占了七成以上,多涉及补贴款截留冒领、扶贫、征地拆迁等领域。当个别干部把手伸向这些钱时,老百姓看在眼里,痛在心里,自然对整个农村基层干部群体产生负面看法。
更扎心的是,当村民看到干部搞那些“面子工程”时,更是气不打一处来。像陕西山阳县村干部为应付检查,雇人在空地上盖地膜却不播种;还有地方给秃山刷绿漆,清理粉刷公路两侧破旧民房……这些“面子工程”给干部在领导面前挣了面子,却失了政府的信,伤了群众的心。
二、制度漏洞百出,监督形同虚设
1. 村务公开是假,暗箱操作是真。如很多村“财务公示栏”常年空白,村民想查账?村干部一句“没时间整理”就打发!农村各种补贴政策不透明,基层干部不说,农民根本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些补贴。
2. 举报渠道堵死,维权比登天难。河北老农反映:“举报信交上去,反倒被村干部威胁‘再闹就坐牢’!”
3. 上级护短,问责变摆设。某县纪委调查发现,近三年80%的村干部违纪案都被“内部消化”,真正受罚的不足一成。
三、政策执行遇阻,百姓误解干部
有时候,基层干部明明在认真执行政策,却因为部分群众未能受益而产生误解。有些惠民政策是普惠性的,但有些则是针对特定群体的,当部分村民发现自己不符合条件无法享受补贴时,就可能认为是村干部从中作梗。这些怨气往往直接撒在基层干部身上。
四、上级政策本身有问题,基层干部背黑锅
有些政策本身水土不服,农村基层干部不得不硬着头皮执行,结果成了“背锅侠”。
上级部门制定的一些政策不符合基层实际情况,一到基层就水土不服。基层干部为在期限内完成任务,群众心里怨气很大,农村基层干部也深感无奈。
上级机关制定政策时,要求下级不打折扣地贯彻执行,出发点往往是好的,但没有为发展不平衡、地区差异大的基层留下调整的空间,往往造成事与愿违的后果。老百姓却只看到基层干部在执行中出了问题。
五、干群沟通不畅,互信基础薄弱
干群之间缺乏有效沟通,是造成误解的重要原因。脱离群众太远,成了“官老爷”,很多基层干部怕和群众在一起,已经是普遍性了!
更有些干部与群众打交道时没有周全考量群众利益,不善于运用群众语言,沟通时“卯不对榫”,有时甚至激化矛盾。
而老百姓对基层干部的评价往往基于对身边干部行为的感受,群众判断干部、政策“好”还是“不好”的主要依据,就是身边的干部是否给当地带来了有益改变,是否使自己的生活有所改观。一次负面事件,就可能摧毁多年建立起来的信任。
破局之路在何方?重塑信任之路很紧迫
1. 严查腐败:像浙江“屏幕反腐”经验值得推广,2025年已取消11个形式主义视频项目,省下的钱全修了路灯。
2. 让干部扎根:江西某县规定“村干部必须住村满3年”,村民满意度直线上升。
3. 打通监督最后一公里:四川试点“扫码举报”,村民手机一点,贪腐线索直达纪委(重点是执行!有线索要落实,严格执行彻查)。
村干部形象问题,既有少数人违法乱纪的因素,也有制度设计不合理造成的普遍困境,还有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矛盾。
对干部而言:河南周口鹿邑县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的做法值得借鉴。他通过“蹭饭”的方式拉近与群众距离——端着碗到村民家:“大娘,添双筷子可中啊?”,端着碗坐在门槛上,在一茶一饭中,干部成了村民的“自家人”。这种“以饭为媒”的互动,将传统“下基层”升华为“融基层”。这不就是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的表现吗?
对群众而言:也需要更客观地认识基层干部这一群体,而不是只拿着放大镜挑问题、举着望远镜看成绩。基层干部工作压力大,“上面千条线,底下一根针”。他们直面尖锐矛盾,没有减压阀,也没缓冲带。“五加二,白加黑”是常态。
当年轻干部不再“熬日子”,当创新探索不再因怕“打板子”而却步,当干群之间不再是“干部干、群众看”的疏离,基层治理才能真正焕发“一池春水”的活力。
基层干部不是政策的“歪嘴和尚”,而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百米。这最后一百米的畅通,需要自上而下的制度松绑,需要自下而上的监督参与,更需要社会对基层干部多一份理解与支持。
当干部不再隔着车窗玻璃看庄稼,当群众不再隔着心墙看干部,那些“上面好下面坏”的误解,终将被田间地头的笑声取代。
最后说句掏心话:基层干部里确实有蛀虫,但更多人累死累活在为百姓干活。什么时候能让“实干家”不吃亏,让“蛀虫”无处藏,干群关系才能真正变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