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8-27
我们都知道公职人员的言行举止那可都代表着公职形象。可有些公职人员总觉得,一些看似不起眼的“小便宜”没啥大不了的。
但今天我得给大伙提个醒,公职人员这4种看似“简单小事”,相关部门其实早就盯上啦!为啥这么说呢?我们接着往下看。
一、把手伸向“别人管的东西”
有些领导心里可能会想:“下属单位的东西,用用咋了?”就拿之前有个某局领导来说,看中了下属单位的新款相机,就一句“借去拍个活动”,结果呢,自家孩子用了大半年。

还有啊,你管民政的,却跑去教育局 “借” 投影仪;在环保局上班,硬要住建局把新采购的检测仪送你用。这就好比你本来管着自家菜园子,却非要去隔壁邻居家菜地里摘菜,合适吗?
这些财物根本不在你职权范围内,就凭着自己的“面子”和手中权力占为己有,这本质就是权力寻租。
要知道,公家财产可不是你私人的“百宝箱”,想拿就拿。还有些人占了东西后,还自作聪明,象征性地给点钱,觉得这样就能把事儿“洗白”。
可相关部门早就提醒过,这跟“掩耳盗铃”没啥区别,最后被查出来,后悔都来不及!
二、享受服务不给够钱,比收钱更恶劣
公职人员享受服务也得讲究公平交易,不能想着占便宜。就好比家里装修,让有求于你的工程队免费干活;孩子没人接,就让下属每天上班时间绕路去学校等。
这些看似“举手之劳”,实际上都踩在了纪律的雷区上。
你想想,下属又不是你的私人保姆,凭啥要给你干这些事儿呢?让科员帮你辅导孩子作业,让司机周末帮你搬家,甚至让下属单位派专人伺候你家老人,这些无偿占用的劳务,都是在用权力换取“特殊待遇”。
而且这种严重不对等的劳务支付,说白了就是一场变相索贿。别觉得对方“自愿”,要是你没坐在那个位置上,谁会一直甘愿被你麻烦呢?
一旦被相关部门查到,那后果可就严重了,不仅工作可能丢了,名声也毁了。
三、让别人掏腰包
有些公职人员总想着占点小便宜,把本该自己或家人掏腰包的钱,利用权力让下属单位、关联企业或他人支付、报销。
比如说全家出国旅游的账单,让下属单位“处理一下”;买奢侈品的发票,找关联企业“报销”。
这就好比把公共资源或他人财产当成了自己的小金库,想怎么花就怎么花,这可是违法的呀!
公职人员手中的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,可不是满足个人私欲的工具。一旦走上这条歪路,就像在悬崖边行走,迟早会掉进深渊。
一旦被相关部门盯上,那可就不是简单的批评教育了,很可能面临严厉的处罚,大好前程也就毁于一旦。
四、别信“没合同不算事”,背后全是算计
有些公职人员觉得,收点小东西不算啥大事,别人也愿意送。可你仔细想想,人家为啥愿意送呢?
“又没收现金,就是吃了几顿饭、收了个手机,不算贪腐吧?”有这种想法的人,真是太天真了。
对方请你吃饭,不是因为你人缘好,而是看中了你手里的盖章权;送你手机,不是跟你处朋友,是想让你在招标时“高抬贵手”。
这些所谓的“小心意”背后,全是算计。总有人还狡辩:“又没逼他,我们之间也没有合同,都对方自愿的!”
可醒醒吧,人家看中的是你椅子上的权力,又不是你这个人。一旦被相关部门查处,这些都将成为你违法违纪的证据。
写在最后
公职人员可千万别小看这些“小便宜”,一根烟、一顿饭、一次用车,看似不起眼,却在不知不觉中腐蚀你的底线。
相关部门盯着的可不是那几块钱的事儿,而是你手中权力有没有越界。所以,各位公职人员一定要守住公私的边界,千万别让这些“小便宜”毁了自己的大前程。这世上最赔本的买卖,就是用权力去换那点蝇头小利。大家都得心里有数,千万别犯糊涂呀!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