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2025-09-08
	你的每一条短信、每一次通话都受法律保护!了解这些红线,守护自己的数字隐私。
	
“为什么刚聊完某个商品,App就给我推送广告?”“警察破案是不是可以随时查看我的手机位置?”
	
在数字时代,手机成了我们最亲密的“数字器官”,隐私与安全的边界也变得模糊。很多人都担心自己的行踪和通话被监控,但又说不清什么时候合法、什么时候违法。
	
今天,我们就从法律规定的角度,用大白话彻底讲清楚:警察到底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定位、监听你的手机?什么情况下属于绝对违法?
	
一、权力有依据,但更有严格限制
	
先说结论:警察有这个权力,但有极其严格的“紧箍咒”,绝不是想用就能用。
	
这个权力的来源,是我国《刑事诉讼法》第一百五十条到第一百五十二条。法律规定,公安机关在办理严重的刑事犯罪案件时,根据侦查需要,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,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。
	
这其中包括:
	
· 行踪监控(也就是手机定位)
· 通信监控(监听通话、查看信息内容)
· 秘密侦查等
	
但这意味着什么?有两个关键点普通人一定要知道:
	
第一,不是所有案子都可以。 必须是“严重犯罪”,比如危害国家安全、恐怖活动、黑社会、重大毒品犯罪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。普通的治安案件、民事纠纷,是绝对不允许动用技术侦查手段的。
第二,绝不是某个警察说了算。 批准手续非常严格,必须由设区的市一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。也就是说,至少要市公安局的领导签字才行,并且每一步都要留下书面记录,全程可追溯。
	
二、这些都是违法红线!遇上了可以维权
	
了解了什么情况合法,我们更要清楚什么情况绝对违法。如果你符合以下任何一种情况,相关的监听定位就是非法的。
	
❶ 没有立案,就先行侦查
	
这是最根本的原则。只有正式刑事立案后,技术侦查才能启动。 如果警察还在初步调查、询问阶段,甚至只是因为你“形迹可疑”就定位你,这属于程序违法,你可以坚决反对。
	
❷ 超期使用,无限监控
	
技术侦查措施不是无限期的。一次批准的有效期只有三个月。到期了如果案件确实复杂需要延长,必须重新申请批准,而且每次延长也不能超过三个月。如果警察立了个案子,却长期监控你,这就变成了“挂案监控”,属于权力滥用。
	
❸ 对象不明确,“撒网式”监控
	
技术侦查必须针对明确的犯罪嫌疑人。批准书上必须写清楚名字、身份证号。如果为了破案,就对整个小区、整栋办公楼的所有手机进行“无差别”监控,试图大海捞针,这是绝对禁止的。这侵犯了所有无辜者的隐私权。
	
❹ 公器私用,处理民事纠纷或打击报复
	
这是最恶劣的情况。如果警察利用技术手段:
	
· 帮老板查竞争对手的行踪;
· 帮原配查小三的通话记录;
· 甚至因为个人恩怨监控他人;
	
这已经完全脱离了公务范畴,涉嫌滥用职权罪等刑事犯罪,必须追究法律责任。
三、普通人如何辨别与应对?
	
我们很难直接发现自己被监控,但如果出现一些反常情况(比如办案人员能精准说出你本应私密的行程或对话),并怀疑自己被非法监控,可以这样做:
	
1. 在诉讼中要求排除非法证据:如果你涉及到官司,可以要求法院审查证据来源的合法性。如果警察拿不出合法的批准手续,那么这些证据就是非法的,不能用来定罪。
	
2. 向纪检监察部门举报:如果有确凿线索证明警察违法办案,可以向当地的纪检监察委员会实名举报,这是最有效的监督途径之一。
	
3. 申请国家赔偿:如果因为非法监控给你造成了实际损害,你还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申请国家赔偿。
	
写在最后:法律是权利的守护者,也是权力的约束者
	
法律的存在的意义,一方面是为了打击犯罪,保护社会安全;另一方面,也正是为了给强大的公权力套上缰绳,防止它失控而侵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自由和隐私。
	
了解这些规则,不是为了教人对抗执法,而是让我们都成为更清醒的公民。既配合公安机关合法的调查工作,也能在权利受到侵犯时,勇敢、依法地说“不”。
	
因为,你的隐私,是法律守护的基本权利。
	
(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?在生活中有过相关的困惑吗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。)
	
免责声明: 本文仅为法律知识科普,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替代任何专业法律意见。如您遇到具体法律问题,请务必咨询专业法律人士。
	
	素材来源官方媒体/网络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