禁止公职人员网上发表这些言论,这些雷区千万别踩,后果很严重!

2025-09-15

“就发个朋友圈吐槽一下,至于吗?”某单位党员干部刘某周末在家刷手机时,看到一篇关于脱贫攻坚的文章,随手转发并配上几句情绪化的评论。没想到一传十、十传百,引发轩然大波。最终,刘某因妄议大政方针,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。

  你可能觉得委屈:朋友圈、微博、短视频等社交平台不是私人空间吗?但纪检监察部门明确表示,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属于公共场合!尤其当你的好友数量多、关系复杂时,一句话就可能引发舆论风暴。如今,公职人员的一个情绪化朋友圈、一条抱怨微博,甚至群聊中的一句牢骚,都可能成为职业生涯的“致命一击”。

一、网络不是法外之地,公职人员更无特权

图片

  许多人可能还在想:“我在自己个人账号上发点牢骚怎么了?”但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身份特殊,其一言一行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。

  中央三部门联合印发的《关于规范党员干部网络行为的意见》开宗明义:网络行为是党员干部言行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现实中,公职人员一旦触线,处分来得比想象中更快:

  1. 青岛明确规定公务员乱发微博将重罚,与考核奖励直接挂钩;

  2. 违规违纪者在评优奖励时将被 “一票否决”;

  3. 党员干部传播谣言或煽动性言论,轻则警告处分,重则开除公职。


二、这些“雷区”千万别踩,后果很严重!

图片

  根据《纪律处分条例》第51条规定,公职人员尤其要注意避开这些致命雷区:

  1. 妄议大政方针:在微信群、朋友圈质疑国家政策,破坏党的集中统一;

  2. 传播不实信息:编造或转发未经核实的“内部消息”、政治谣言;

  3. 攻击党和政府形象:丑化领导人、诋毁英雄模范、歪曲历史;

  4. 泄露工作秘密:随意发布工作中的敏感信息;

  5. 发布威胁性言论: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或恐吓。

  某高校教师温某就是前车之鉴。2012年至2016年间,他在微博发布9篇不当政治言论,引发网络热议后,最终被处以留党察看、降级调岗的严厉处分。

三、公职人员上网必备守则,三思而后“发”

图片

  面对情绪冲动时,公职人员该如何避免“一失足成千古恨”?牢记这三步:

      第一步:深呼吸10秒钟

  情绪上头时千万别碰手机。郑某侨因不满案件审理直接发布攻击法官视频,结果付出5万元代价。给自己冷静期,避免冲动发言。

第二步:身份自查

  在按下发送键前问自己:“如果这段话配上我的职务头衔出现在新闻里,我能否承担后果?”包某某在卫健系统工作群发言时忘记了这一点,最终付出了惨重代价。

      第三步:法律底线扫描

  对照相关规定,是否涉及政治敏感?是否可能被误解?是否暴露隐私?每一条“没问题”的发言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。

四、身份即责任,谨言慎行保平安

图片

  公职人员的身份从来不是护身符,而是更高行为准则的承诺书。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,公职人员更要牢记:每一次点击发送,都是在书写自己的职业档案;每一次情绪发泄,都可能成为职业生涯的转折点。

  一位被处分的干部在检讨书中写道:“原以为微信群是私人空间,却忘了自己胸前的党徽在虚拟世界同样闪亮。”

  传播正能量,净化网络空间,从你我做起。欢迎转发给身边的公职人员朋友,提醒他们谨言慎行!


媒体链接